Friday, February 18, 2005

《窄告开始大行其事 张向宁欲与Google掰手腕》读后感

(点击主题前往阅读)
看了这篇文章之后,觉得张向宁在把Google当作竞争对手的时候忽略掉一个比较重要的考量点,那就是:很多西方企业之所以做得比中国企业好,不纯然只是因为技术,还包括了管理。

我 不是说张向宁无法和Google竞争,我只是说他的狂妄自信,有点不着边际。他有理由狂妄,因为他占了一些优势,天时地利人和。天时,因为他相对 Google比较早的投入在中国的窄告市场;地利,因为他是本土人;人和,他对中国的国情民风会比较了解。这些都是无可讳言他的个人优势。

关键在于,当Google竞争的时候,他往往不是跟你竞争技术面的,有留意到吗?那它竞争什么?

创意!

对, 没错,就是创意。Google聘请的人才都不是程序高手,而是有创意的程序高手。有什么差别吗?有的。它真正恐怖的地方,在于它只是借技术落实创意。技术 是落实创意的手段,而不是竞争的底蕴,这个是很多人没有看出来的。看看Google招募的方式,就明白我在说什么。技术人员多的是,他们好像螺丝钉,市场 从来不缺的。但是Google的实力却是根植于它的文化,一种很讲究创意的文化,技术过硬只是基本要求而已。

要了解我说什么,请阅读这本书 《Google 成功的七堂课》



Google的两位创办人是很灵活有创意的人,所以管理也非常自由,但是却是高生产力的自由,而非散漫糜烂的自由。Google用简单高效攫获用户的芳心,技术是落实的手段而已。

我 的结论并不是张向宁打不过Google,我从来没有这样说过,我只是为张向宁的狂妄觉得踩空。注意我并不排斥一个人狂妄,我本身也是一个很狂妄的人,所以 遇到这种“同类”我的包容度会比一般人来得大。我觉得狂妄没有问题,狂妄是一种自信满满的自然表现。但是我所谓“踩空”,是因为我并不觉得,在这件事方 面,他有狂妄的本钱。

Google 财雄势大,技术创意都很强,而且已经到达经济规模,品牌确立,是一家灵活多变的公司,而不是老态龙钟的 公司。从各方面来比较,张向宁没有什么能够持续拉开距离的优势。你看,张向宁可能在起跑点有一些比较小的优势,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,但是,我不觉得他有什 么独特的筹码,可以维持这种先行之利。

企业历史上,小公司击败大公司的例子常常听到,但是他们都有两个共同点:一就是没有和大公司正面交 锋,二就是他们有独特的竞争优势,从夹缝求存中,慢慢卧薪尝胆,积累实力,厚积薄发,最后反败为胜。微软就是绝佳例子。但是这两点都很重要:避开正面交锋 才有求存的可能;有机会生存才可以慢慢积累自己的实力一较高下。但是在这个例子,两者张向宁都没有。

其一,张向宁的业务摆明是正面交锋 的,这种情形让他们真刀真枪上阵,一个擦枪走火,搞不好就主客易位。在资讯工业这变动剧烈的生态环境,没有多少时间让你慢慢积累实力的,特别是在正面交锋 的时候。其二,我实在没有看出来张向宁有什么独特的竞争优势?是可以长期个人持有,而Google凭着自己庞大的资金和人才,是发展不出来的。

这两点张向宁都没有,所以我说他在这件事方面,没有狂妄的筹码。我不是说他会输,我只是说他不会赢,顶多持平,不落败就很不错了。狂妄是要有本钱的,要有筹码的。本钱并不一定是资金,但是总要有一些是可以长期倚仗的独特优势,而就张向宁的情形来看,似乎没有。

但 是张向宁并不是非败不可。在这个广大的世界里,其实有很多个人生存的空间的。搜寻的市场很大,窄告的市场也很大,只要张向宁不做一些正面交锋的愚蠢动作, 他还是有很大的生存空间,不会落败的。因为胜负本来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,而市场也并非只有那有限的一小块等着你去满足。如果那件事情不是自己喜欢做、能 够做到世界顶尖,同时让自己赚到钱的,长期做下去也是不会有很大的竞争优势的。这是《从A到A+》总结了几百家公司之后,所发现的从优秀到卓越的奥秘。

No comments: